随着国家"十五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关于公共服务体系重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列论述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规划首次提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网络"概念,强调通过数字化赋能和制度创新,构建"从摇篮到银发"的民生保障体系,被专家视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突破性思路。
作为全国首个超大城市级实体“数字身份”编码与应用体系,北京“城市码”平台由太极股份承建,其建设不仅是北京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更为全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构建智慧城市“码上生活、码上管理、码上服务”新模式。
破解治理难题 数据驱动提升治理效率
超大城市治理面临跨部门数据壁垒、业务系统孤立、管理流程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数据难以融通、资源分配效率低下、服务响应不及时等一系列挑战。为此,北京“城市码”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多维数据融合手段,构建了统一、规范、安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城市码”通过对实体对象的唯一标识,实现了人、企业、物体的精准编码与数据关联。平台整合了多源多模态数据,涵盖人口、企业、物体等多个领域,形成统一的数据目录链。在此基础上,太极股份开发了高可用二维码中台,对个人码、企业码、物体码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跨网段、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互通。
在便民服务方面,打造“京通码”品牌,推进电子证照等与个人码挂接,深化政务大厅“一码办事”场景应用,并重点拓展“京通码”在交通出行、文体旅游、信用查询、就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百姓生活便捷度。基于企业码挂接企业数据,拓展企业办事、综合监管等场景,推进“码上处置”,提升企业服务与监管水平。同时,“城市码”平台在疫情防控、惠民就医等场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精准数据授权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提升了治理效率。
全国示范效应 拓展数字治理新边界
北京“城市码”不仅在城市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全国类似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相比于传统的治理模式,“城市码”的最大亮点在于构建了“码链一体化”数据共享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寻址与权限管控,平台大幅提升了数据流转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实现基于城市码解决个人、企业数据授权使用难题,推进数据使用赋权于民、赋权于企。
以信用体系建设为例,“城市码”可实现全流程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支撑,推动了多行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技术创新为其他城市在金融服务、物流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市城市码平台项目通过融合北京人企综合库、城市码、惠民就医场景应用等多个项目的实践成果,成功树立了以多维数据融通为基础、以码为引擎、以公共服务普惠应用为抓手的典型标杆。截至目前,完成城市标识数据注册800万,时空标识赋码600万,累计亮码4000万次,累计验码1.47亿次。
太极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城市码”平台将进一步拓展功能应用场景,推进与更多城市资源和业务系统的联动,致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城市服务生态体系。同时,通过数据深度挖掘和技术融合,探索更多智能化城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北京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北京“城市码”的成功实践表明,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城市码”平台功能的持续完善,其示范效应将辐射全国,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注入更多创新动能。